Post By:2021/10/25 15:17:07
党风廉政建设关乎民心向背,关乎党的事业成败。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了“四大纪律”、“八项要求”,中央连续出台了《党内监督条例》和《纪律处分条例》,充分显示了坚持不懈反腐倡廉的强大决心。
习总书记指出:突出强调坚持党要管党、从严治党,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,增强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能力,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
(一)坚定信念,不能放松“廉”这根弦。早在中华“人文始祖”黄帝时期,他就提出了“爱在大圆之上,大矩在下,汝能法之,为民父母”的观点,这是古代廉洁思想的发端。黄帝还提出了“六禁重”,即:声禁重,色禁重,衣禁重,香禁重,味禁重,室禁重。指出人的吃饭、穿衣、住宿甚至音乐和色彩都不能太过分,警告人们遵守一般规矩,不能过分享乐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,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,是组织对党员的必然要求。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,就会失去精神支柱,失去灵魂。为何这么多党员领导干部在金钱、官位、名利、美色的诱惑下,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,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,出现了“只讲实惠,不讲理想;只讲索取,不讲奉献;只讲钱财,不讲原则”的腐败现象。
因此,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永远在路上,永远不能放松。只有时刻提醒自己,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,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,强化政治意识、大局意识、奉献意识、服务意识,坚定理想信念,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提高自我约束能力、警省能力,坚决抵制各种诱惑。正像总书记提出的那样,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
(二)重在平时,守住“利”这一关。正所谓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。近年来,很多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虽然职务各有高低、年龄差别较大、学历层次不等,走向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也不尽相同,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名利得失,都倒在了利益这面墙前。党员干部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,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良好心态,正确对待名利,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和小节抓起,加强世界观改造,树立正确的权力观、地位观、利益观,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,切实做到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。
唐代诗人杜荀鹤有一首诗《泾溪》:“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却是平流无石处,是室温说有沉沦。”就是说明了这个一个道理:险要之处,人们往往能够思想集中,小心谨慎,事故反而不易发生;平流无险的地方,却容易放松警惕,麻痹大意,因此常常舟覆人亡。体现了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的警示。
(三)廉洁队伍,关注“小”这一步。廉政文化馆里展示的一个个案例显示,这些马失前蹄的领导干部,就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便宜、小动作、小利益开始,心存侥幸,降低了标准,放松了要求,私欲膨胀,难以自制,无力自拔,不顾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原则,逐步陷入违法违纪的地步,造成对国家、对社会、对人民无法弥补的损失。这就要求我们,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教育,必须做到一身正气、严以律己、警钟长鸣,时刻严格要求自己,严格遵守党的纪律,常思腐败之训,防微杜渐,从本职岗位做起,从现在做起,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,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,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。
孔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三省吾身,就是要时常照一照镜子,正一正衣冠,洗涤一下心灵,改正一下毛病,只有这样,才能认清自我,清醒头脑。“贪如水,不遏则自溺”。清官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,而贪官却截然相反。
回望历史,通过那些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民族败类们的丑恶行径、可耻下场以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,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:执政者的宗旨教育必须常抓不懈。我们党的宗旨是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。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教育,使执政者永远牢记“权为民所用,情为民所系,利为民所谋”。永远不偏离方向,做到宗旨不忘、不丢、不懈,警钟长鸣,筑牢拒腐、防腐之堤。同时,为官者必须常修官德。每个行业的人都应具备特有的职业操守,而为官者的职业操守应更为高尚,应是社会的楷模与典范。为官者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,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。要“常修为官之德、常怀律己之心、常思贪腐之害、常念人民之情、常记岗位之责”,时时处处慎独、慎言、慎行,做一名群众拥戴的好官。
铭记历史,吸取教训,勿忘警示。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,清廉必定战胜贪腐,正义必定战胜邪恶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把为党为民的清风正气永远传承,我们党也才能得到人民的永远拥护和支持,正所谓“风正一帆顺 清廉得民心”。